杜維明院士1940年生於雲南昆明,祖籍廣東南海,為當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。1949年隨家人遷居台北,高中就讀建國中學。1957年考取東海大學(第三屆),求學期間師事徐復觀、牟宗三先生,1961年獲得中國文學系學士學位。杜院士對母校有著深厚的感情,認為東海「樸實」的氣質與給他的養分是其推動新儒學發展的最大動力。由於他在學術上的卓越成就,2005榮膺東海「第六屆傑出校友」,並在2006年獲頒「名譽哲學博士學位」,是繼貝聿銘先生之後,成為東海創校以來頒贈第二位的名譽博士。

  杜維明院士1962年獲得哈佛燕京學社獎學金赴美深造,1968年獲哈佛大學歷史及東亞語言與文明博士學位。先後任教於東海大學、美國普林斯頓大學、加州柏克萊大學、哈佛大學、北京大學、臺灣大學及法國高等學院。1988年獲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。1990至1991年擔任夏威夷東西文化交流中心文化與傳播研究所所長。1996至2008年出任哈佛燕京學社社長。2007年獲頒美國人文學者協會「人文主義終身成就獎」。2009年獲首屆「孔子文化獎」。2010年應聘為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至今。2018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第32屆院士(人文及社會科學組),表彰其在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的傑出貢獻。

  杜維明院士的主要貢獻在於推動新儒學發展。他將儒學視為「哲學的人類學」和「宗教哲學」,試圖從文化認同的意義上說明儒家傳統的歷史和價值。他提出第三期儒學是對西方文化挑戰的回應,並強調儒學必須透過與西方哲學、基督教、乃至馬克思主義與弗洛依德主義的對話,才能在二十一世紀獲得真正的發展。他的研究區分了具有人文主義精神與恆常價值的「儒家傳統」和應被批判的「儒教中國」封建意識形態。在中西文化和學術交流上,杜維明院士深厚的底蘊和影響力,絕對是古今樞紐性的人物,其貢獻之宏大不言可喻。

  杜維明院士是全球最具前瞻性和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,是當代新儒家的傑出代表,是「思孟學派」的重要傳承人,為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以及中國哲學思想的全球化做出了重要貢獻。杜院士原創或開顯的諸多論域,如啟蒙反思、文化中國、文明對話、工業東亞、全球倫理、儒學第三期等,都已超出學術領域走向大眾,成為「公共話語」。杜院士的學術思想根植於儒家心性之學,他通過與世界各大精神傳統及地方文化對話,建立包含個人、社群、自然、天道思維的新體系「精神人文主義」。精神人文主義思想,以文明對話之姿、思啟蒙心態之失、糾主客二元之偏,轉凡俗人文主義之弊,是充滿人文關懷、有敬畏感和終極關懷、以儒學普遍價值與現代性價值互動的新軸心時代的儒家人文主義,集中體現了杜院士晚年的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