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.11.02 ▸ 2026.04.28

杜維明院士榮譽特展

閱讀全文

學思的足跡

杜維明院士榮譽特展

杜維明,東海大學中文系第三屆校友,當代新儒家著名之研究學者。一生致力以儒家精神推動全球文明之對話與融合。適逢本校七十週年校慶,特舉辦「學思的足跡:杜維明院士榮譽特展」,以致敬這位涵育中西、融貫古今的碩學鴻儒。循其證書與榮譽之跡,展其學思之旅程,觀其思想之深邃、教育之弘博、責任之不懈。是展非獨一人學術生命之縮影,實乃精神人文主義當代之生動見證。

學問之本,貴在植根;德業之成,必由師承。人生啟蒙之際,精神之根、性靈之本,皆因所遇之師與所歷之境而定其基。

杜維明,祖籍南海,生於國難之昆明,啟蒙於光復之上海,九歲渡臺,少入童子軍,習行伍之節,明群體之誼,識自律之義;以童心履大道,以無邪啟聖門。此其身心砥礪、德性初植之始也。

十五而學,幸遇周文傑先生,於臺北設課後讀書班,講《四書》,義理精微,辭章典雅。杜氏神情專注,心開意領。繼而承教牟宗三於臺灣師範,聞道唐君毅於淡水竹林,親炙徐復觀於東海校園,得見心性之學與宇宙之道,新儒正統薪傳,莫大焉。

負笈哈佛,又遇史華慈(Benjamin I.Schwartz)、狄培理(Wm. Theodore de Bary)、楊聯陞、艾律克森(Erik Erikson)、帕森斯(Talcott Parsons)、貝拉(Robert Bellah)諸哲人,承其思想之風,潤其視域之寬。更有陳榮捷獎掖後學,洪煨蓮會通耶儒。查理斯河畔,師友唱和,劍橋紅磚下,朋輩切磋,蔚然成風。

自是以降,博通中西,會通今古。靈根既植,慧命斯承。此段學思旅程,非徒私淑之證,實為新儒風氣之發軔也。

大儒之教,不限疆域,不偏族類。自東海大學始,講授文化認同,繼而普林斯頓、柏克萊、哈佛,以至北京大學,皆傳經佈道,揚儒風於西東。更獲歐美日韓印諸國學府之禮遇,或為榮譽教授,或為講座學人,所至之處,春風化雨,潤物無聲。

其教也,遵夫子「有教無類」之訓,接引群才,不遺一人。所傳不徒章句,而為體用並彰之精神人文。或言之於講壇,或應之於會議,晝夜不息,席不暇暖;宵衣旰食,惟志在弘道。殆類周遊列國之孔孟,亦若今日文明使者。

孔子曰:「德不孤,必有鄰。」杜維明畢生致力「儒學第三期」之展開,倡「文化中國」以建認同,推「文明對話」以通中西,言「新軸心時代」以融萬邦。其道如流,其業如山。此誠靜水流深之教化,亦有教無類之至道也。

學人之志,不止章句;大儒之功,常在世間。杜維明胸懷溥博,如泉源浩然。少以學問自勵,長則寰宇出入,中西往還,學術機構以之為棟樑,期刊團體禮之為領袖。夏威夷東西中心賴其指點,新加坡哲學基業有篳路之功;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為其所創,明夷待訪,北京清華大學國學院尊為學術委員會主席,繼往百年。

殷海光譽之為國士,哈耶克引之為同道,中西諸賢皆以諍友視之;左右諸家,亦推重其寬厚之德。或論東西文明對話,或倡精神人文主義,凡其言必關天下,凡其行必濟蒼生。尤以執掌哈佛燕京社長之任,提攜中外學子,桃李天下。自1978年重返桑梓,近五十年再啟華夏儒學,掘井得泉,潤澤一方,德風偃草,善緣廣結。其道若火之始燃,光未熾而勢已不可遏。會通中西,化成天下,實為當代儒門宗匠也。

至誠無息,《中庸》之德也,厚德載物,《周易》之教也。杜維明躬耕學界七十載,德業俱隆,名譽日彰。獲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,列伊朗哲學院諸賢之林,入臺灣中研院殿堂,皆世界學術之至高榮譽。更有八校授以名譽博士,獎項紛紜,輝映寰宇。

此非徒一人之榮,實為新儒之大光。蓋其學問,貫通古今;其志向,溝通中西。由是儒學薪火,一陽來復,靈根自植,蔚然成林。榮譽所歸,非獨彰一人之盛名,實乃儒家學統之復興;此文明盛事,亦天下學人之共慶也。